2015年11月30日下午,im电竞-电竞博彩
厚德楼408迎来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杨沐教授,杨沐教授是移居到澳大利亚的音乐人类学家,此次杨教授带来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“破解海南‘调声’迷思”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新的学术体会。
首先,他对讲座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“迷思”和“调声”作出了概念上的解释:迷思是一个音译,意思是不靠谱的说法,调声是一种儋州的传统民歌。
其次,阐释了调声的由来和演变:调声原来在海南原住民口中称为Ediang,1979年以前,海南的原住民有这各种各样的特色民俗,Ediang即是在这种民俗下发展出来的产物,多是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出现。所以Ediang不仅是一种民歌形式,更是一种民俗。这种民俗经历了很多个阶段,从最开始的原始,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摆,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复兴,九十年代的新旧交替。到现在21世纪Ediang这种原始的民俗形式在新社会的冲击下已经完全消亡。取而代之的则是在政府鼓励下内容健康向上的调声活动。但是这种新型的调声与Ediang这种传动民俗活动还是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。Ediang民俗体现的是民间自发创作和演唱,而调声则是政府自上而下的一种文化改革,虽然在很多形式和曲调方面与Ediang类似,但是它已经与最初的民俗活动的意义想去甚远。
然后,杨沐教授对于海南儋州政府为当代“调声”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给予了否定:杨教授认为调声起源于西汉的论断是错误的,调声也不是传统民俗,因而将调声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不合理的。
最后杨沐教授以翔实的材料就Ediang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研究后的观点:总的来说这是一种与移民而引发的一个混合民俗现象,并且在后世吸收了学堂乐歌等音乐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。(苏冰倩 王金旋)
